2022-04-06 16:03:00
(原标题:美国安顾问沙利文又施压:中美关系紧张,不阻碍中国履行责任)
【文/观察者网刘骞】美方又表态要对中国施压。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于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据白宫网站11月1日消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Sullivan)当天乘机前往格拉斯哥参会,途中对着随行记者无端指责中国,没有在气候问题上做好自己该做的,并声称“中美关系紧张并不阻碍中国履行责任”。
沙利文在前往格拉斯哥途中召开记者会,白宫网站截图
沙利文在这场抵达格拉斯哥前的发言中大肆吹捧所谓“美国的关键作用和美国的领导力”。
他表示,本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使《巴黎协定》成为现实”,即把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摄氏2度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度。而在COP26召开前,全球已有65%的经济体做出了不高于1.5度的承诺,沙利文认为,这部分归功于美国,尤其是拜登总统的努力。
不过,事实是美国此前一直在拖《巴黎协定》的“后腿”。该协定于2015年上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确立,美国正式签署后不到2年,前总统特朗普便于2017年6月宣布退出该协定,并在2020年11月完成程序,正式退出。
为此,拜登11月1日还在COP26大会上发言,为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向世界致歉,他称这个决定让美国在达成气候目标上落后了。
拜登在COP26大会上致歉视频截图
此外,沙利文污蔑中国是所谓的“局外人”(outliner),大言不惭地说,他们将持续在气候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在接受记者提问时,他吹嘘美国可在2030年前达到50-52%的减排,声称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中美关系紧张并不妨碍中国履行自己的责任”,完全没有提及中国已然设定了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事实上,早在2020年9月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就定下了“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远大目标。
近期,中国还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这一目标。
今年10月16日,在镇江开幕的第五届国际低碳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透露,截止2020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
解振华强调,中国“双碳”气候目标制定了非常明确的路线图,包括明确的时间表、政策措施和看得见的行动。他说,“所有这些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大家也都看得见。这将确保我们甚至能在2030年以前就实现阶段目标。”
延伸阅读
媒体:中美罗马会晤50分钟会议厅大门打开有2个细节
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今年终于在线下举行了,这一次开会的地点是意大利首都罗马。
主题无外乎聚焦疫情、推动经济复苏、全球气候变化。
昨天(10月31日)G20峰会最为瞩目之处,还真不是各国领导人的一举一动,而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造访中国代表团驻地。
王毅同布林肯举行会晤图:外交部网站
此前,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已经倍感尴尬,而在王毅与布林肯会晤以后,海叔感觉,他的尴尬将会再增加一倍。当然,莫里森只是一个个例。从中美会晤的一些细节上来看,未来,恐怕一些充当棋子之徒的尴尬,将难以言说。
1
先看布林肯与王毅之会。
这次G20峰会,说是峰会,也确实——各国领导人无论是否抵达罗马,都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俄等国领导人并没有出现在罗马。以中国为例,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参会。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中)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左一)、荷兰女王马克西玛(左二)、美国总统拜登(右二)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右一)在G20的晚宴上
包括G20晚宴,也由王毅代表中方出席。
而重头戏出现在当地时间10月31日上午8时30分许(北京时间15时30分许)。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从现场传出的画面上看,布林肯从侧门进入,然后到达会议厅。在现场与王毅会面时,双方没有握手,也没有碰肘。在会议进行时乃至之后,不少媒体以此为新闻眼做了报道。
布林肯一行抵达中方代表团驻地
在合影之后,双方进行了大约50分钟的闭门会谈。然后,当会议厅的大门打开时,海叔注意到两个细节——
一是布林肯与王毅话别时,双方互相拍着对方的肩膀;
二是当布林肯走出会议厅后,王毅曾与美方至少一名代表团成员握手告别。
这说明了什么?
在海叔看来,只能说明——此前,王毅与布林肯合影时,没有握手,也没有击肘,只单单进行了礼仪性的合影,显示的是中美之间事先可能在外交礼仪方面有所沟通,加之此前中美之间出现的一些状况,导致了合影时场面不能算热,也不能算冷。
而在会谈结束后,双方进入相对放松的状态,出现这样一些身体动作,海叔认为,总体上,这是一场有效沟通,双方都说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对方多多少少记下了对方的诉求。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有效沟通之会。
至于中美外交官个人层面,经过多回合的会谈,多是老相识,会晤结束时有相对放松的模样,实属正常。
王毅与布林肯会谈图:外交部网站
海叔注意到,外交部网站在北京时间10月31日晚及时披露了会谈信息。双方谈判的一个焦点是台湾问题。
王毅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一旦处理失误,将对中美关系造成颠覆性、全局性破坏。最近一段时间,台海局势再次紧张,美方多次称这是中国改变现状所造成的。这完全不是事实,而是对国际社会的严重误导。
布林肯重申美方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布林肯表示,美方赞同美中应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发展两国关系,愿同中方保持沟通,负责任地管理分歧,避免对抗甚至发生危机。
双方还就气候变化、能源供应、伊朗核、朝鲜半岛局势、缅甸、阿富汗等重要议题交换了意见,表示愿就应对各类全球挑战保持对话。
2
回看布林肯造访中国代表团驻地之前一天,在G20领导人合影时,有两个可观之处。
一个是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老迟到”毛病继续发作。当各国领导人都站好后,他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才姗姗来迟。
这时候,有人都开始责备这俩人了。意大利总理马里奥·德拉吉甚至在约翰逊入场时大喊其名。
10月30日G20领导人合影时,约翰逊和特鲁多姗姗来迟
另一方面,从合影画面可以看到,美国总统拜登竟然不在C位,而靠边站,紧挨着刚果总统齐塞克迪。这与奥巴马、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总统参会风格大相径庭。
当然,有媒体解读为拜登上任以后的种种现象,令小伙伴们很失望。这些现象有——
一、阿富汗撤军,美国只顾着自家撤,没有顾得上小伙伴;
二、美英澳“奥库斯”协议,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不顾法国感受,严重透支美国国家信誉;
三、美国国内通胀严重、持续的供应链危机、疫情危机、久拖未决的大规模支出法案。
拜登(红圈中人)靠边站
这样一个美国,令小伙伴们特别失望,于是,拜登只能靠边站。甚至有媒体称,拜登在合影时,虽然向德国看守内阁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挥手致意,可真正与他握手的唯有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哦,就是那个之前怒斥包括美国在内10国“你们算老几”的埃尔多安。
3
海叔感觉,其实总体来说,拜登在本次G20罗马峰会上,并不是一个最尬人。好歹有人和他握手。
最最尬的,是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瞧瞧澳大利亚SBS电视台10月31日的报道吧。其称,在“潜艇危机”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莫里森进行了首次会面。莫里森对着澳大利亚观众,号称自己对马克龙表示,“很高兴能互致问候”。
马克龙(左)和莫里森会面图:澳大利亚总理办公室
那就不妨看看哪怕是澳大利亚总理办公室发布的图片吧——
马克龙虽然与莫里森握手了,可那小眼神,是什么架势?怒火是不是已经烧到莫里森的眼镜片上了?
要知道这可是澳大利亚总理办公室发布的照片,肯定是经过精挑细选,倾向于说莫里森好话的啊!都是这么两张图,更何况其他媒体的报道,会用什么样的画面呢?
其实,就算目前正处在渔业纠纷中、一些渔民恨不得打起来的英国和法国,在G20峰会上都没这么一番较量。有媒体报道,在合影现场,马克龙与约翰逊假装怒视了一下对方,接着就微笑着站在一起合影了。
网友表示:“莫里森居高临下地拍拍马克龙的手臂(可能还“把手放在手上”)时,马克龙的眼中没有一丝笑容。”
网友表示:他(马克龙)看上去不高兴啊……
海叔感觉,澳大利亚之尬,就在于类似莫里森之徒,自我感觉太好,自以为是盎格鲁萨克逊体系的一分子,就想着在美国整蛊所谓“印太”战略时,横插一杠子,从中捞好处。没想到得罪了法国。
殊不知,在本次罗马G20峰会上,美国和法国的关系显然有所修复。在与马克龙会晤时,拜登已经承认,在潜艇协议签署时,自己表现得很笨拙。
拜登与马克龙罗马相会
更有人注意到拜登和马克龙罗马相会时,拜登刻意挑选了藏青色领带和深色西服。这都是马克龙爱穿的。两位如此撞衫,甚至被评论称为“拜登和马克龙在罗马结婚”。当然,这种戏言,对于拜登夫人吉尔和马克龙夫人布丽吉特来说,是不屑一顾的。趁着陪丈夫出差,这两人来了个“大吉大丽”组合,约饭的同时,开始叙说——
“大吉大丽”组合
首先,两人都曾是语言老师——吉尔教英语,大丽教法语和拉丁语。
其次,两人的年龄也接近——吉尔70岁,大丽68岁。
再次,两人都热爱运动,一个喜欢骑自行车,一个喜欢慢跑。
“大吉大丽”组合,还有点意思
当“大吉大丽”组合相见欢时,拜登和马克龙谈的又是什么问题呢?
白宫一名高级官员在拜登、马克龙会晤后披露,两人重点讨论了中国的崛起带来的问题。之后,还谈了伊朗、供应链、钢铝产品关税以及贸易问题。
在海叔看来,美、法领导人谈中国,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在布林肯与王毅会晤以后,莫里森是不是感觉到自己真会被晾在一边?
对了,在G20开会时,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个消息——中国电厂存煤突破1亿吨,已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从每日铁路装车、港口装船情况来看,预计存煤水平会进一步提升。真要对莫里森说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