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8 23:02:02
服务器 https://www.changxingyun.com
2002年8月,在深圳飞回北京的飞机上,卢庚戌和李健拿着刚领完的奖杯相顾无言。
李健充满忧郁的眼神透过窗户看向万里的云。
最终还是卢庚戌打破了尴尬的沉默。
他说:“你如果这样,老做你特别喜欢,想要的音乐,干脆你就离开”!
李健一愣,慢慢回过头
说:“你我音乐理念不一样,这样两人都痛苦,我离开吧”!
卢庚戌接着说:“离开后,你不能唱水木年华的歌”。
李健说:“可以”!
后来,朋友为李健打抱不平,说:“你太傻了,水木年华这四个字有你一半,你应该带走水木或者年华”。
李健回应说:“以后水木年华和我没有关系了,在音乐上我不会委屈自己”!
2001年《一生有你》专辑发布,横扫各大音乐奖项,卢庚戌和李健初尝走红滋味。
音乐之路刚起步的两人,却突然宣布分开。
多年后李健再次谈起当初分别时说:“我相信小卢是一时冲动”!
15年后当李健凭借“音乐诗人”的魅力再次走红时,卢庚戌是否后悔当初自己那番言论呢?
一:别人家的孩子
1974年李健出生在一个文艺世家,父母都是戏曲工作者。
李健在家排行老二,小时候的李健长着一双特别好看而且又明亮的眼睛,所以大家都喜欢叫他“大亮”。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播出,让李健对武功有了些许的兴趣,为此还练过武术。
所以后来李健开玩笑时总说:“我是习武之人”!
也许是东北人特有的性格原因,童年的李健也是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
但是到学校后的李健,不仅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且文艺方面还很突出。
只要学校有活动的时候,李健都会摸着红脸蛋,上台唱上一首歌。
小时候的李健可是“社交牛*症”!
也是在这种活泼多才的情况下,李健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孟小蓓”。
两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后来相继都考入了清华大学,妻子还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的博士。
二:与音乐结缘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港台音乐开始涌向内地。
那时候的年轻人,总是穿着喇叭裤,听着动感的歌,跳着欢快的“迪斯科”!
这种新鲜的“文化”,对此时的李健,还没有让他动心。
直到80年代末的时候,李健升入中学,青春期的他,终于安耐不住内心的“狂野”了。
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放着,谭咏麟、张国荣、李宗盛、王杰、罗大佑的歌。
本就喜欢唱歌的李健,被迷的如痴如醉,尤其是对谭咏麟,更是喜欢的不得了。
一次当李健偶然看到有人抱着吉他在唱歌,这让他很是好奇,竟然连回家吃饭都忘记了。
这以后,李健完全沉浸在了音乐当中。
于是他向妈妈说想要一把吉他,对于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拒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那种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对李健来说也是一样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在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答应用两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了一把吉他。
当第一次抱上吉他的李健,立刻就爱不释手了,连睡觉的时候都将吉他放在床上。
有时为了练一首曲子,李健一晚上都不睡觉。
父母看到这种情况,担心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开始对李健进行约束,让他以学习为重。
李健不得不转让“地下”偷偷练习。
当李健拿着成绩单回家时,父母才不干扰他唱歌的事情了。
原来,李健在学校的成绩,不仅没有退步,还一直保持着的非常好,重要的是,这让父母很是高兴。
1993年,进入高三学习的李健,为了能考个好成绩,暂时放下了心爱的吉他。
因为从小到大,李健的成绩一直非常好,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
自然对大学的目标也必须是名校了。
为了能顺利的进入梦想的学校,这一年李健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冬令营活动。
在参加活动之前,李健特意找了声乐老师,学习了几个月。
活动如期举行,李健深情献唱一首《说句心里话》,空灵的声线,感人的情感,立刻打动了在场的评委。
成绩公布的时候,李健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傲视群雄。
这让他可以在高考成绩中,直接加50分,顺利的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三:清华大学的“小明星”
1994年李健进入大学的校园。
他的同班同学有缪杰,也就是后来李健离开水木年华后,新加入的那位才子。
缪杰也是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练习吉他,并创作了一些歌曲。
身为同班同学的两人,又有着共同的爱好,自然而然就走的近一些,关系也越来越好。
李健第一年便在清华大学歌手大赛中赢得第一名。
90年代清华大学涌现了一大批音乐才子,其中以高晓松的“校园民谣”最有代表性。
1994年高晓松出版了《校园民谣》合集,这一下在清华大学引起了高潮。
同时期,清华大学有9支乐队,李健经常被“借来借去”。
原因就是弹得一手好吉他,歌唱得又好听。
彼时的学长卢庚戌还在埋头苦练吉他技术。
大学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在这一系列的光环下,李健成了校园炙手可热的“小明星”,备受学生们的喜爱,尤其是女同学。
四:无奈放弃音乐梦
在校园享受着音乐带给李健的各种光环,但是进入到社会中后,残酷的一面才会显现。
1998年李健毕业后,进入国家广电总局,当了一名工程师。
李健说:“那时候北京很大,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能在北京活下去”。
所以找一份稳定且优厚的工作成了他毕业后的头等大事。
后来采访的时候李健说:“我那时候刚毕业工资3000多,这在90年代已经是非常高的工资了,那时的北京房价2000左右,我以为我会一辈子就这样安稳了”。
刚工作的李健是一位小科员,他想几年后升到科长,然后再往上爬爬,每每这个时候,李健总是不好意思的笑一下。
有一次李健跟随单位到石家庄出差。
工作内容是架设网络线路。
在石家庄的村里,李健变成了一位普通工人,整天爬电线杆子,有时还要在猪圈里工作,这让他心里矛盾了好久。
但是为了生活,李健还是按部就班的工作。
此时学长卢庚戌,早已辞去了建筑公司的工作,专心做起了音乐。
五:水木年华
1994毕业之后的卢庚戌先是到了一家建筑公司,但是天天面对图纸的枯燥生活,让他很不快乐。
同年,卢庚戌辞去工作,开始专职搞起音乐,最初的几年,虽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水花。
有点泯然众矣的感觉。
2001,郁郁不得志的卢庚戌,想起了大学时候的校园“小明星”李健。
想拉着他一起做音乐,成立一个组合。
聪明的卢庚戌,第一次找李健时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侧面问李健的生活和工作。
在确认李健不太快乐的前提下,卢庚戌说:“我们成立组合吧”。
名字我都想好了,因为我们都是清华的学子。
学校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水木清华”。
我们就叫“水木年华”吧!
冷静后的李健,确认自己是爱音乐的,也只有音乐能让自己快乐。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同年“水木年华”正式成立。
至此两位清华学霸开启了人生另一条路。
2001年9月26日,水木年华第一张专辑《一生有你》发布。
与专辑同名的《一生有你》,更是一炮而红。
那时候,学生的录音机中播放的都是他们的歌。
这也让水木年华,继羽泉之后,又大火的二人组合。
其实两人在创作《一生有你》的专辑时,就因为音乐理念的不同,有了一些分歧。
在李健看来,我们要做走心、动人、有情歌、有故事的音乐。
在卢庚戌来说,我们应该走流行路线,流行歌曲才是主流。
这一次李健选择了妥协,所以在《一生有你》这张专辑中,只有一首歌是李健作词作曲的,那就是《四月物语》。
单单从名字来看,那时的李健就具备了“音乐诗人”的气质。
火了之后的二人,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各大颁奖典礼上,每次还都要唱一样的歌。
这样的日子久了之后,李健有些郁闷了,本来就不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还要强装高兴的表演,这让他有了一点压力。
直到2002年,两人参加完活动,在回北京的飞机上,有了那番诀别的话。
刚刚大火的组合,正是巅峰的时候,两人的分别,让人们很是惊讶!
六:沉寂多年后的爆红
李健说:“在音乐上我不会委屈自己”。
离开水木年华时,李健表态永远不会唱这些歌,当然卢庚戌也不允许他唱。
李健总说:“做什么事情不要急于求成,水到渠成才是正确的节奏”。
所以在之后的几年,李健读书、旅行、运动,创作,丰富的生活,自己在慢慢的沉淀。
2010年春晚,王菲以一首《传奇》惊艳全国观众。
此时人们才知道这首歌的原唱是李健,而这个人,竟然是当年水木年华的成员。
一时间,人们又想起了几年前的他,这一次,经历了近10年沉淀后的李健,再次出现的时候,“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跃然呈现。
2013年的春晚,李健牵着“娘娘”孙俪的手,演唱了《风吹麦浪》。
这一次让全国老少的人都记住了这个风度翩翩的魅力男人。
四年后的2017年,李健参加《我是歌手》,节目中的李健,时而优雅,时而幽默。
让人们爱得死去活来。
更是留下了好几首经典歌曲。
观众亲切地称他“秋裤男神”!
2017年的李健已经红得发烫,代言、通告,纷纷涌来。
而李健的做法是:手机关机,跑到国外旅游去了。
当媒体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我不需要被工作绑架,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2018年李健成为国内现象级综艺“中国好声音”的导师。
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李健,将综艺感拉满。
那年的好声音,大多数人都是冲着李健去的。
最终,在李健的学员旦增尼玛获得总冠军,李健也成了冠军导师。
两年后,当李健再次回归好声音时,又带出一位冠军学员单依纯。
不得不说,李健确实厉害。
而自李健走之后,卢庚戌找来缪杰,重新以水木年华的组合名字出发。
两人早年创作《在他乡》《启程》《爱上你我很快乐》等优秀的作品。
只是2010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水木年华再次被大家记起的时候,竟然是在《乐队的夏天》,被年轻人嘲讽油腻、卖情怀。
卢庚戌、缪杰没有回应。
也许感到被时代抛弃,也许真的老了。
2021年4月25日,卢庚戌在网上宣布,水木年华迎来第三位成员陈秋桦。
试图让年轻的队员继续带着“水木年华”的名字闯荡音乐之路。
卢庚戌曾经在网络上回应李健离开的原因,表示当初李健不负责。
只是回头再看两人的发展之路,卢庚戌成了导演。
李健成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魅力男人。
只是卢庚戌会后悔冲动时的决定吗?
文/朱小刀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