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 14:48:10
2021年8月31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斌
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驾鹤西去
享年67岁
陈文斌被誉为寿山石雕学院派之先驱,他擅长人物圆雕,走现代美学与传统精神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赋予传统题材以现代感。作品构图新颖别致,线条飘逸流畅,并善于利用石材的俏色,自成一派。他的离去,是寿山石行业乃至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重大损失。
在此,我们沉痛悼念陈文斌大师。
陈文斌·艺术简介
1955年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天生热爱工艺雕刻,1969年得到建瓯文化馆陈德、庄惠昆老师指导,学习泥塑、绘画、雕刻。1977年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科深得王则坚、陈培亮老师指导。
1980年毕业分配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深得周荷生老师言传身教。至今已从事寿山石雕艺术创作40年。
擅长寿山石人物圆雕,走现代美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赋予传统题材以现代感,自成一派风格,受到同行和海内外收藏家赞誉。
《老子出关》陈文斌作
陈文斌·艺术自述
我从小就喜欢雕刻艺术,随着年龄增长,兴趣益浓。上世纪70年代,当我有幸考入“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之后,三年的学业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铺平了从事石雕艺术创作的坦途。毕业后我进入“福建工艺美术实验厂”工作,便与寿山石雕刻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我倾其毕生精力的追求目标。经过30年来的实践磨练,刻苦钻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走自己的道路,积累下厚实的成果。就此,对寿山石人物圆雕的感受和体会略述于下,求教于专家与同行。
《铁杵磨成针》寿山奇降石陈文斌作
寿山石是中国国石之一。寿山石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古今名贵文物和作品在世上广为流传,被海内外收藏家视为传世珍宝。在名目繁多的寿山石种类中,我对旗降石情有独钟。旗降石质地细腻、脂润、结实,虽不透明,但富光泽,韧性极强;色泽有黄、红、白、紫等色彩丰富,还有两色或多色相间,色界分明。利用石材天然巧色雕刻,可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作品经过打磨上蜡,光彩照人,石质经久不变,是极佳雕刻人物的石材。
寿山石有它独特的雕刻优越性。每块石料的形状色彩分布各有不同,给作者极大的创作想象空间,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石取巧”,“因材施艺”,“依石造型”,就是作品成功的最关键所在。
《老子出关》陈文斌作
《红楼情》寿山善伯石陈文斌作
首先,要根据石材的形状与不同色彩构成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表现面。这种特定的石材本身就有一定的气势美感,但创作空间有限,具有不可比的独特性。所以寿山旗降石人物圆雕作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决不可能重复的。其次,再决定雕刻什么题材。古今中外可表现的人物题材太多了,只能靠自己的眼力和喜好有选择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根据石材勾画设计数张草图,从中选优。再者,要发挥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能预想到石材变成作品时的模样,就是说雕刻前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当灵感闪现时,及时做出泥稿,然后在泥稿上推敲,组合好作品的人物与背景关系,动态形象,巧色利用,陪衬道具等问题。作品的构图要从大处着眼看大效果、大气势剪影效果;小处着手,近看有内容,生动活泼,寓意深刻,再加上精雕细刻挑不出瑕疵。要尽可能充分运用一切艺术表现手法,如点、线、面的穿插对比,色块上的大小对比,人物肤色与饰物之间质感对比粗细对比,虚实对比等,使作品富于节奏感和韵律味。甚至底座的配制也要与作品有机结合,达到弥补和衬托主题作用,使作品既尽善尽美又谐调统一。
陈文斌·艺术作品
《人物》陈文斌作
《阳光下》陈文斌作
《长亭别》陈文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