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11:23:44
APEX http://www.htushu.com/news_2/7193.html
如果说有机会的话,现在美国精英阶级一定是非常想要和中国脱钩的,甚至他们不仅想自己和中国脱钩,也希望其他所有国家都和中国脱钩,这样就能将中国排除出现有的世界体系之外。
考虑到中国在资源等各方面相比起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还差得特别多,那种局面下中国将绝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退而求其次的,也希望美国能够在产业链上减少与中国的关联,这样一来美国就能采取更加激进的对华政策。
很多人肯定以为在这方面首开先河的是特朗普总统,但其实并不是,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希望减少与中国间经贸往来的不是特朗普,而是再往前一个任期的奥巴马总统。
2011年奥巴马曾在加利福尼亚州与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乔布斯在加利福尼亚州会面并共进晚宴,当时奥巴马曾经询问“苹果公司每年销售7000万部iPhone与3000万部iPad,但却全部都在海外生产,就不能把这些工作搬回来吗?”
而乔布斯则回答道“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在此之后真要说起来的话,美国政府虽然当时还没有搞什么“脱钩”,但确实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与中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扩大化了,然而效果嘛并不是特别理想。
2011年中美贸易额占到美国对外贸易额的9.37%,也就是4467亿美元的中美贸易额对上美国47642.7亿美元的对外贸易总额。
而在贸易战之后、疫情之前的2019年,这个比例达到了13%,是5414亿美元中美贸易额对上41435.77亿美元的美国外贸总额,这还是经过2018年特朗普炒作的贸易战中美贸易额降幅之后的结果;这个13%的比例相比2018年贸易战开打之前其实还是降低了一些的。
所以后来特朗普提的什么“制造业回流”其实一开始就不是他最先主张的,奥巴马虽然这个人执政几年没做什么事情,但还是颇有先见之明地意识到了中美之间经贸联系过于紧密。
虽然一定要说起来,相比起美欧贸易,美国对中国的在经济上的需求其实也算不上不可替代的程度,但问题在于,中美之间毕竟是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也就是两国在政治底色上完全不同的情况。
在西方一神教的文化下,美国要与中国这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完全不同的国家搞合作,只能用“塔基亚原则”做包装,也就是将与中国的交流、接触、往来说成是所谓“计划的一部分”,对内只能将其宣传成“对抗中国的必要手段”。
这不难理解,当初那个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支持中美之间经济往来的克林顿总统,正是他为美国政界提出了“和平演变”这个东西。
至于说到底他真的把这个当回事了,还是说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从克林顿总统在任时期的一些政策与做法来看,说实话更像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就是为了与中国通商搞出来的借口。
但是“塔基亚原则”虽然在西方社会广泛运用,但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这个东西用久了之后,它会引起基本盘的严重不满,说白了就是美国民众不信了,他们会想:“你们这个计划搞了这么久了,你们一直与中国联系,然后把这种联系说成是计划的一部分,但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你们的计划呢?”
所以在特朗普政府的后期,他正式地否定了“和平演变”政策的合法性,并且这是特朗普任内为数不多的,美国建制派也支持的决定;而在此之后,“对华脱钩”这个话题被很明确的摆上了台面,成为了现在美国对华相关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他们真的能够实现对华脱钩吗?
毕竟奥巴马在任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奥巴马任内的时候,美国对中国的敌意还没有这么明显,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与TPP,一定程度上确实有警惕中国的意味。
但客观地说,当时他的政策并不是以敌对中国为主线的,而更多的其实是意识到了未来东亚会成为国际社会一个新的中心,美国应该在这个新的中心有所投资。但其实奥巴马已经提出了“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并且有了一些比较初级的行动。
而在特朗普任内,即使是2018年基于多个目标的贸易战对中美贸易造成不小打击之后,相比起2011年中美贸易额仍然增加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非常简单;用克林顿总统竞选时的口号就可以回答:“问题在于经济”。
这就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既然美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福利,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附加值不那么高的制造业他们肯定干不下去。
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美国政府对华脱钩的政策仍然局限于市场经济的范畴与框架下,那么对华脱钩的尝试就必然失败,因为他们过去已经失败过一次了!客观规律不以人们主观的意愿而转移,即使他们狠下决心,但除非他们的行动能够超越市场经济的框架,否则必然失败!
而这句话反过来讲,如果说,美国对华脱钩的尝试、行动、政策超越市场经济的框架,那么对华脱钩是有可能成功的!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说明天美国对中国宣战了,那么双方就不可避免地脱钩了,至于说通过这种方式的脱钩会带来何种我们无法预知的结果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应该另外讨论;但应该明白,只要他们这样做,这种行为超出市场经济框架的范围,他们确实可以实现对华脱钩的目标!
当然一些人肯定会认为,只要中美脱钩了,美国经济就无法运行下去之类的,他们这场仗也打不下去。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也不难得出另一个结果,就是美国无法承受对中国开战的代价,那么请问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如果没什么好怕的,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没有解决台湾问题,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中国的统一,还没有结束这未结束的解放战争的下半场?
应当明白一点,不管中美之间的贸易联系多么紧密,不管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对于美国经济而言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是否需要通过这种超出市场经济逻辑框架的行为来实现脱钩,终究只是一个收益与风险权衡的问题!
通过开战的方式来完成从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的转型,从而解决财政、金融危机继续维持国家机器高负荷运转这种事情,在近代历史上就有一个国家做过,就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开战前夕因为巨额的政府债务,当时的纳粹政府财政压力是非常大的,然后靠着开战暂时把命续住了。
有这个先例摆在那里,真到了那种需要被迫做出这种抉择的时候,美国同样可以这么做;至于说战争的代价?打赢战争就够了,打赢了就能获得海量的战利品,国家机器将得以继续运转,并且丰富的利益几乎可以让这个国家焕发新生。
至于说中美脱钩以后,美国经济能否运转下去?我只能说,用和平时期的市场经济的逻辑,去理解开战之后战时经济的问题,这是极其愚蠢的!
就像我们的国产芯片,虽然和平时期都卖不出去几片,但它足以满足我们军队、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留着国产芯片,平时不需要它,打仗的时候用得上它,而真打仗来,这些芯片也能发挥出与敌对势力的同类产品相同的效果!
所以你能说国产芯片没用吗?当然有用,这是我们国家安全在极端情况下的保障!
同样是二战时期的例子,苏联的列宁格勒拖拉机厂,从生产拖拉机到转型生产T34坦克,转产工作前后只花了22天时间,和平时期谁能想象到以这个速度转产?
同样的道理,你就不能用平时和平时期的市场经济思维去理解战时经济的问题,因为一旦开战,国家经济唯一的衡量标准,就只有“产能”。
一个商品、任何事物的价值,将与和平时期它身上贴着的价格标签没有关系,而只取决于制造/获取这种商品、事物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更具体地说可以量化成一个叫做“工时”的概念,这与和平时期那种基于各种复杂因素得出的“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中美贸易额毕竟只占到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六分之一,和平时期损失掉这六分之一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但也不至于说当场致死,而到了发生战争的局面,损失这六分之一的贸易额,美国的国家机器难道就不能转了?
中国制造固然是极其庞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但中国制造,也不是不可替代的,在和平时期中国制造因为市场经济逻辑下的成本竞争问题,确实相对而言有不可替代性,但打起仗之后,无非就是多花点钱的问题了。
而现在,欧洲、日本、除去东亚世界以外的世界的产业链,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中国制造的,尽管和平时期这种替代在经济上并不划算且缺乏竞争力,但打起仗来只要能用就行了,至于说多出来的成本?
美国有核动力印钞机,在秩序没有彻底崩溃、美元还能拿出来用之前,成本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问题!
所以应该明白,如果说现在美国真的下定决心和中国决一死战,那么在短期内,美国的经济运转仍然能够维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仍然保留一部分制造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我们的势力范围之外的其他国家的产业链。
只要美国的海军还维持着力量,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崩溃之前,实际上都处于美国的控制之内,是他们能够掌控、使用的资源。
说得通俗一点,现在打起仗来,在美国的秩序没有动摇之前,假如说美国要找澳大利亚买铁矿,找欧洲买稀有金属与航空发动机啥的,只要这些国家还有这些东西,他们就一定会卖给美国,至于说秩序动摇之后?
那个时候还卖不卖就取决于他们的立场了;但是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幻想欧洲为代表的“西方集体国家”会在美国对中国开战之后拒绝与美国贸易吧?
所以能够想见,美国的目的其实很明确,他们并不是说真的就要和中国完全地脱钩;他们可以保持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甚至不回避进一步加深这种关系,只要不影响到美国对中国开战的能力就行了。
也就是说,一方面他们会在基于市场经济的逻辑下与中国做生意,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战时计划经济的逻辑下进行国内建设为对华开战做准备;至于说现在和平时期要切断一切与中国的经贸往来,真有哪个美国总统做得出这种事情,那肯定以后在历史书上会被写成是“美国的戈尔巴乔夫”!
同样的也要明白,美国对华开战并不是不可能的,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确实可以增加这种冲突的代价从而降低冲突的风险,但对于美国而言,是否发动战争终究是一个利益的权衡问题。
说白了再这样放任中国发展下去,接下来美国霸权没了,美国国家都要解体了,这种事情难道不比经济问题更加重要吗?经贸往来是维持和平的重要帮助手段,但绝不是和平的保护伞与护身符!
所以很明确的,美国如果真的和中国脱钩,那可能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代表着美国要对华开战或者已经对中国不宣而战了!至于说最后这件事情是否是好事,只取决于战争的结果,我们打赢了那就是好事,我们打输了那就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