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围巡视组”看截访的“维稳”含义

2021-10-27 11:50:02

ktv招聘 https://www.fmstny.com

地方政府和基层官员阻截群众信访,本身就是违规违法行为,现在他们把驾轻就熟的截访手段用于“包围巡视组”,这不但是对群众信访权利的公然侵犯,更是对中央巡视组巡视工作的干扰阻挠,其性质和影响是十分严重的。(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说到截访,尽管这种手段已经臭名昭著,但还有一个听上去不错的说辞——维稳。就“维稳”而言,在不明就里之下,也能读出一些地方政府的良苦用心,或因上访者中确有胡搅蛮缠的“刁民”,或传说中的上级对地方政府有相关政绩指标。因此,假如以最大的善意揣测“维稳”,还真一下子难以断定截访的善与恶,万一所谓的“维稳”,果真是“维护社会稳定”呢?

现在,终于有了对“维稳”对应于截访的实际解读,截访所谓的“维稳”,维护的根本不是社会的稳定,而是官员头上的乌纱帽。“中央第八巡视组近日进驻河南以来,巡视组驻地郑州市黄河迎宾馆门口,围满了来自各市、县、乡镇的政府工作人员,成为河南基层官员最密集的区域。这些基层官员在迎宾馆门前值班蹲守,是为了拦截本辖区内试图进去向巡视组反映情况的人,值班人员对截访任务丝毫不敢懈怠。”如果说之前的截访还可推说“上面的意思”,现在“上面”来人了,“主要受理反映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相关地方政府竟把驾轻就熟的截访手段用于“包围巡视组”,其用于截访的“维稳”托词,实际意义不是昭然若揭了么?

媒体称“包围巡视组”是最该巡视的严重问题,一语道破了存在于截访中的黑幕,也让对应于截访的冠冕堂皇的“维稳”,变成遮盖一些“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及官员违纪违法严重,贪贿腐化高发”罪恶的“维瘟”。相关评论指出,“前两轮中央巡视组前往有关省份巡视,一批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干部受到查处,骄人的战果让人们对本轮中央巡视充满期待;一些问题突出的地方和部门,则对本轮中央巡视充满了恐惧,为此他们极尽控访、截访之能事,千方百计阻挠群众向巡视组反映情况,严防自己违纪违法和贪贿腐化的线索被巡视组掌握。”

这就把“维稳”这块截访的挡箭牌,还原成权力腐败下的“护官符”。由此可见,截访这种政府行为,在“维稳”的幌子下,阻断了多少民情的上达,掩盖了多少官场腐败?其中又埋下了多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要是没有出现“有组织、大面积的截访行为,对中央巡视组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的局面,可能还无法揭露截访所包含的种种丑恶,也无法定义截访“维稳”的真正含义。看来,对于某些“乱臣贼子”,委派“钦差大人”非常必要。如果能把“包围巡视组”,列入最该巡视的严重问题就更好了——不就成了送上门来,正好顺藤摸瓜?文/知风

警惕“包围巡视组式”截访现象

舆情概述:4月14日,《经济观察报》刊登报道《巡视组驻地的“守卫者”》。4月12日,该报道已在网络广为传播。报道称,自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河南省以来,巡视组驻地郑州市黄河迎宾馆门口,围满了来自各市、县、乡的政府工作人员,成为河南基层官员最密集的区域。这些基层官员在迎宾馆门前值班蹲守,是为了拦截本辖区内试图进去向巡视组反映情况的人。16日,新华网报道称,“中央第八巡视组与群众的信访渠道一直是畅通的”。这一报道被视为河南方面的回应,舆情反应平淡。

舆情传播概况:该事件被曝光的4月12日,腾讯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和少数网媒即转载源报道达54篇,纸媒因出版时间问题,鲜见转载;次日,媒体舆论关注度因《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纸媒的集体跟评而攀至顶峰。纸媒跟评又带动了网媒转发,当日媒体报道量共计225篇。14日,这一转发评议潮热度虽稍有降低,但仍在持续;15日舆情态势相较此前开始趋于平稳。媒体跟评中,由《北京青年报》刊发的《“包围巡视组”是最该巡视的严重问题》成为自新华网等央媒到《河北青年报》、搜狐网等地方媒体和门户网站共同转载的热文。

民间舆论场对此的关注度也不亚于媒体。媒体曝光当日,人民网强国论坛、新华网发展论坛等质疑“截访是习惯还是心虚”的帖文便突破百篇,超出当日媒体关注度;次日,微博、论坛评议开始发力,带动民间舆论与媒体舆论一同出现关注高峰。“巡视组门前截访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应严惩截访主使者”、指责“截访阻碍民情及时有效上传”等网络民意迅速集聚于民间舆论场中,与媒体舆论不谋而合。

截至4月17日,共有相关网媒报道636篇,报刊转评30篇,腾讯、新浪微博单次评议逾4321条,论坛博客帖文691篇。

网友观点摘录:

●指责“包围巡视组”阻碍民情上传27%

@雅依儿:把巡视组关进“笼子”——这就是地方官员应对中央“把权力关进笼子”的伎俩。

@策划玩家黄平初:基层竭力掩盖百姓疾苦、不让见青天。

●应严查截访指使者23%

@参政议政-:必须调查截访的幕后指使者是谁。

@谭世平:凡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应首先查处。●望巡视组秉公接访,真心“听百姓说话”17%

@清水老强:希望巡视组能静心听百姓说话,真心为百姓办事,为党站好岗。

@赤诚之心:巡视组一定要想方设法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媒体舆论解析:媒体跟评中,《北京青年报》、《深圳晚报》和《新京报》等一同质疑,地方截访是害怕贪腐行为“露馅”的心虚表现,建议巡视组以此为契机、顺藤摸瓜、严查截访背后究竟有无“老虎”和“苍蝇”。其次,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媒体评论认为,地方粗暴截访侵犯了公众信访权,在巡视组和百姓间架起了民情上达的“围墙”,容易导致“越维越难稳”。而针对截访乱象,媒体也开出了“药方”,如中央巡视组需对地方截访旗帜鲜明地“亮剑”表态、改革基层信访数量与考核直接挂钩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基层信访监督渠道以构建反腐常态化监督机制等。

●代表性媒体观点摘录

相关市、县、乡镇派员到中央巡视组驻地截访,哪个地方来的人越多,说明哪个地方的压力越大,说明存在的问题越突出。(据《北京青年报》)

一些地方派出工作人员到巡视组驻地“截访”,是一种在群众投诉面前“心虚”的表现:如果自身在工作中没有什么问题,何惧群众反映和举报?若果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那这倒不失为顺藤摸瓜的线索。巡视组不妨以此为契机,查一查哪些地方为此派出了“截访人员”,将其视作一种不打自招的自我举报信。(据《新京报》)

一边在协助巡视组接待来信、来访,一边却是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对辖区内民众严防死守,不仅矛盾,而且不利于巡视组听到真话、看到真相。这是一道被地方政府企图借由人为筑起的围墙,必须拆掉。(据《南方都市报》)

该事件凸显了这些地方信访工作的弊端沉疴,包括群众信访渠道不畅通、信访工作机制不健全、信访数量与信访考核直接挂钩、控访截访等违规违法现象突出等。如果群众信访渠道畅通,许多诉求经由常态性信访渠道就能充分表达,不至于现在才要集中向中央巡视组反映。同样,如果信访考核制度科学有效,地方政府就不会以群众信访数量为指标,对基层官员实行“一票否决”,官员就不会欲彻底“消灭”信访而后快。(据《北京青年报》)

舆情点评:地方当严查“包围巡视组”截访的幕后指使者,谨防沦为“断头新闻”、暗噬公信。无论媒体还是网民,“严惩截访负责人”可谓共同呼声。该事件被曝光4日后,河南方面借力央媒作出回应,主动直面舆论关切的态度值得肯定,但迟滞的回应已然错过了舆情发酵的高峰期。从长远来看,相关处置之于消解疑虑的效果并不显著。除却回应,如若地方能对该事件介入调查、对经查属实的严厉、公开问责,或更能体现当地对中央巡视组积极配合的诚意。严查到底也是体现此前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河南开展巡视工作时,省委书记在动员会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向巡视组提供情况。对待问题不遮遮掩掩”态度的重要契机。

考虑汲取舆情建议,“谁截访、重点查谁”。“谁来截访意味谁多半有问题”——有关方面当高度重视这一舆论共识,考虑顺势而为,着重强化对被曝截访的地方腐败信访举报的处理和严查。

正视巡视方法应采取“定点+私访”的建设性意见。虽然不少评论反问道“中央巡视组为何不微服私访”,但分析认为,相比公开巡视组联系方式和地点、拓宽公众知晓“巡视组来了”的知名度,“私访”之于短时内汇集实质性民间贪腐举报的效力或难抵前者。不过,今次地方截访事件也诚然提醒中央巡视反腐的方式或可更灵活机动,诸如有网友所建言的“定点巡防+微服私访”方式,即有部分工作人员驻扎固定地点,接受访民举报;其余人则分散走街串巷,“多和百姓聊一聊、对民怨最多的‘老虎’和‘苍蝇’,有必要深入追查、顺藤摸瓜”。此外,涉法涉诉信访回归司法渠道解决已成大势所趋,也深得舆论认同。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加强导访、释疑和重大舆情联动反馈、处置机制,推动信访矛盾纠纷依法依规有效化解,提升社会公共治理能力。(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荣盛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