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19:25:01
1st
是的。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
发生了什么?消息来自北京,东城密云两区开始试行一项政策,其中东城区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小学到初中阶段学校干部教师的100%交流轮岗。
这对目前流行的学区房概念,无疑是致命打击。
决定学校好不好,有三大条件,其中两个分别是师资力量和学校管理。如今这两大条件均等化了,想象一下,艾青小学和丹溪小学,师资力量相当;东苑小学和西苑小学师资力量相当,那么它们原来的优势还剩下多少?
几乎没有了。
师资均等化,所有的中小学全部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学区房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问题到此为止,那也简单,然而世界是复杂的。真的要对学区房说再见,还有几个关键的问题要追问。
其一是,这种轮岗,未来是在多大范围内。目前北京还是区级范围内,未来会不会跨区?如果不跨区,只在一个区级单位内,那么那些师资力量综合能力较强的区反而会变成超级学区。而一些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区,则会因为师资的均等化,失去了拔尖的学校,相对超级学区而言,将失去整体竞争力。
其二,则更关键,那就是决定学区质量的第三大因素,生源质量!
优秀的学校不是与生俱来,有些学校由弱转强,不是因为师资忽然增强,而是因为生源质量高。
生源质量由什么决定?如果大家喝惯了鸡汤,今天就给大家喝一碗辛辣的药酒——房价越高的小区,生源质量越好。
为啥?道理很简单,因为房价越高的小区,业主整体收入也越高,越能在孩子身上花钱。其次,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更好,心态上会有一定天然优势。
寒门虽然不是不能出贵子,但必须承认,富贵人家出人才的几率更高,法国18世纪的百科全书派,除卢梭等少数人外,一大半都是贵族或商人家庭出身。马克思家境也很不错,算个富二代;恩格斯更不用说,土豪家族。
中国的古话更残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话出自《管子》,意思是百姓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人穷志短,这话不是没道理。生存都成了问题,哪还有闲工夫估计赚钱以外的事。只有钱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空下来去想“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并且,无论豪宅还是刚需,都是扎堆出现。你能想象在一大片刚需小区里,忽然冒出一个总价600万+的大平层豪宅吗?同理,你也很难在豪宅区看到贫民窟。
2nd
讲了这么多只是为说明一个问题:旧的学区消失了,新的学区出现了。在哪里?在富人区,或者说的客气点,在整体房价较高的城区。师资无可比较,只能比较生源了。好的学生彼此影响,强者恒强;差的学生彼此比烂,每况愈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新的学区房格局形成,那些对儿女未来抱有无限希望的父母,自然绞尽脑汁要在豪宅区买房,哪怕砸锅卖铁。
不要无视这种力量。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所以《三十而已》中,顾佳一定要买几千万的江景房;所以“昔孟母”要“择邻处”。
圈层的道理,自古如是。
因此,一旦全员轮岗制度铺开,豪宅区和平民区的教育质量也将逐渐拉开距离,同时优质的私教资源也持续往富人区转移。从而使贵者愈贵,贫者愈贫。
唯一的变数在豪宅和老旧小区交杂的老城区,在经过一段时间挣扎后,也许其教育质量会逐渐落后于新城区。
因此,未来很可能形成这么一个基础教育梯度:新城区的核心板块>老城区>郊区
如果这种轮岗还是在区级单位内实行的,那么上述趋势会更明显。
3rd
按照这个公式,那么显然未来金华的超级学区将出现在多湖、湖海塘、二七;未来还可能出现在金东区义乌江南岸、婺城新区、高铁新城、金义都市新区、秋滨。总之,往新里选,往贵里选就对了。
老城区的地位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流逝,元老级豪宅房龄渐老,将无力留住城市的新贵。
说到底,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古老的道理:不要轻易与人性为敌。
最后分享一个卜伽丘写的《十日谈》里的小故事:一位教士把儿子从小带进深山教育,以远离性、金钱,以及其他社会恶习的诱惑。直到他长大了,觉得他心智成熟了才带进城里。
刚一进城,儿子看见女人就走不动了,问教士,那是什么?因为他从没见过女人。教士为了骗他,就说:那是鹅。
当他们要离开城市,儿子实在忍不住了,央求教士说:爸爸,请你让我带回一只鹅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金磊房产浙中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