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20:58:01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中国民众在线下及网络以各种形式深切悼念,甚至联合国也在微博发文称,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什么袁隆平如此重要?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到底是什么?他的研究成果又是如何关系到每一个人?
当地时间5月22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表示,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脱离了饥饿,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尽管袁隆平离开了人们,但他所留下的遗产及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
据中国官方报道,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
在中国当地媒体的一次采访中,袁隆平曾经说过一段流传甚广的话,他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他的话道出了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民族的重要性,也成为他毕生都在研究杂交水稻、研究粮食增产的重要动力。
袁隆平在杜绝浪费方面也作出艰苦的努力。经实地调研,对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座城市大样本观察发现:人均食物浪费量约为每餐每人93克。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粮食安全线是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要达到400千克,在这个条件下,可以勉强做到刚刚吃饱,中国奋斗了几十年,在1998年才达成这一目标。
就在2021年,袁隆平的诉求,有了立法上的回应。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的均构成“食品浪费”。
在粮食安全方面,中国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口粮包括稻谷、小麦,谷物即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口粮综合自给率在2019年超过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8.75%,这一战略目标已经圆满完成。
2019年,中国14亿人口消费了29亿亩耕地的食物,其中需要进口粮油肉相当于9亿亩耕地的食物,由此,粮食隐性自给率一下子就掉到了71.1%。袁隆平曾在政协会议上说过:“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吃饭依赖外国,必将受制于人。”
在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水稻、小麦、杂粮的种子都是自主选育的,而且达到国际优秀水平。但在玉米、大豆等品种上,中国虽然有自主选育的种子,但水平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而在西蓝花、胡萝卜、白羽肉鸡等品种上,则完全依赖于进口。粮食安全主动权依然任重道远。
为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十四五”时期,中国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粮油产品供给质量和流通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粮油产品需求,促进粮食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行动”将重点推进提升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行动”,不仅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还要让这个饭碗更加绿色、更有营养。
有机构统计,2021年一季度,中国粮食进口同比增加60%多,其中玉米进口增幅超过4倍,小麦进口增幅超过1倍,说明粮食供应处于偏紧状态,中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编辑:郭宝春、巴塔木